第905章 奢侈品牌-《单挑好莱坞》
第(2/3)页
90年代的欧美,掀起了一股并购狂潮,不仅仅是娱乐圈,时尚圈也同样如此。
有成功的,除了LVMH之外,瑞士的Richemont集团也先后拿下了梵克雅宝、积家、朗格、万国表等诸多品牌,一下子成为了拥有数十个奢侈品牌的企业,在奢侈品王国里光芒四射。
另外,法国的PPR集团也拿下了古驰集团42%的股份,一举进军奢侈品行业,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失败的就更多了。
新世纪来临之后,90年代的并购潮褪去,各行业的泡沫开始逐渐破裂,许多奢侈品牌都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,纷纷面临了破产和倒闭的危机。
比如韦奇伍德,比如爱斯卡达,比如山本耀司,比如雅格狮丹,比如爱马仕,又比如普拉达!
唐恩对时尚领域虽然了解不多,但是对商业法则颇有见地,点头道:“家族式经营的奢侈品牌……艺术性更高,可是抗风险性很弱。市场的变化太快了,单一品牌的生存力不高,即便爱马仕、普拉达,也存在风险。要想屹立不倒,就必须集团化,成为像LVMH、Richemont那样的大集团,将风险分摊在多个品牌上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普拉达女士的并购战略,并不算错。”
安娜·温图尔叹了口气,“话是这么说,不过商业和艺术…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。我这么说你肯定明白,唐恩,你是个伟大的电影艺术家,可是,你管理新环球的哲学,是用艺术家的方式吗?”
唐恩就微微一笑。
用艺术家的思维管理公司,那就只能完蛋!
比如斯皮尔伯格管理的梦工厂,肯定越来越丧。
可以说,这是很多欧洲贵族的老毛病了。
就像默多克找他帮忙,要新环球入股天空电视台一样,那些老派的欧洲贵族,在商业管理上很操蛋。
欧洲比美国艺术气息多太多了,尤其是那些家族企业,都有着艺术传承的底蕴在。这种艺术感染,让他们在赚钱的时候,往往既想赚到钱,又想收获体面。
哪有这么好的事?
正常的商人思维是,能赚到钱,就是体面!
比如蒸蒸日上的后起之秀LV,和销量越来越低的爱马仕、普拉达。
差距在哪?
LV隶属于LVMH集团,该公司的掌门人是个对时装一窍不通的地产大亨贝尔纳·阿尔诺,他是个彻彻底底的商人!
爱马仕、普拉达、宝格丽这种家族企业,掌门人都是设计师,是艺术家。
这能管理好公司才怪。
比如,顾客们买奢侈品牌,目的是什么?是因为奢侈品的品质更好、款式更新、更有气质?诚然,有一部分高端用户的确是这样。
但是,更大一部分人,是因为奢侈品能够彰显个人身份!
是为了炫耀!
贝尔纳·阿尔诺就敏锐的抓住了客户的这个心理,并以完全外行的身份,强行调整了LV产品的设计理念——把标志变大!
拿女士包包举例。
为什么女士更喜欢买LV的包包,而不是普拉达、爱马仕?
普拉达和爱马仕,实在太低调了,品牌标志都设计的特别小,尤其是爱马仕,有几款包包的品牌甚至在内衬里,外边根本看不到。
这不扯淡吗?
别人看不见品牌标志,谁还买啊?
反观LV是怎么做的?
LV的包包,外边很是张扬的就装上了两个金灿灿的大字母“L”、“V”!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