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九章 浅谈冗官-《穿越宋朝当太子》
第(2/3)页
赵祯见他话里有话,便拿着劄子在案牍上轻轻地敲了敲。
张茂则最会察言观色,见此,赶忙行了一礼,而后领着内侍们下去了。
待内侍们都下去后,赵昕方才说道:“父皇,我朝官僚机构太过于臃肿庞大了,就拿路治来说,就有安抚使、转运使、提刑按察使、提举常平使等等,那州来说,还有副使、判官、推官、监酒、榷税等等,一份公文需要两人签名才行,各级各地机构繁复,职责交叉,你盯着我,我防着你,动不动就掺和的人多,但肯干活的屈指可数,显然已成人多不洗碗,鸭多不下蛋的局面,更有甚者,一件事情都能拖上好几年,这种效率,儿臣是真的不敢恭维啊!”
赵祯不由的笑了笑,说道:“太子这个比喻虽然形象,但哪有把当朝官员比喻成鸭子的,若是传了出去,恐怕那些大臣们又有事情做了!”
“额!父皇,儿臣只是打个比方而已!当不得真!”
赵昕连忙解释道。其实在他还有句粗话没说,那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。
赵祯又道:“朕让你谈冗官,不是让你说朝廷的制度,莫要扯一些题外话。”
“父皇,冗官除了恩荫之外,就是我朝科举泛滥、取士从宽的原因造成的。科举创立于隋朝,兴起于盛唐,但不论隋朝还是唐朝,每届进士科只有大约三十人能被取用,所以官员都是千里挑一,甚至万里挑一选拔出来的,而且士子登科及第之后,还需要经过再一轮的测试和选拔,最终能剩下的都是佼佼者。而我朝每三年一届的科举,所取中进士,少则数百人,多则上千人。”
赵昕说着看了一眼赵祯见他眉头紧皱,眼神飘忽不定,便没有再说下去。
“怎么不说了!继续讲啊!太子说得很好!”
赵祯盯着赵昕看到。
赵昕见此拱了拱手又道:“父皇,我朝一贯优待读书人,这自然没什么问题,但选取的士子不再实行淘汰制,反而直接派官,这就造成了我大宋官场,很大一部分官员饱食终日,不思进取,且为官一方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父皇可记得皇佑元年,包拯曾上劄子言道:宋真宗景德年间,全国官员大约有9800多人,但仅仅过了四十年,现今的官员已经飙升到了17300多人,而我大宋不过二十六路,京府四,府三十,州254,,监63,县1234。拥有的官员比实际需要的官员多三倍还不止。”
赵昕忽然郑重其事的说道:“父皇!科举每届人员都在增加,长此以往下去,必成大患啊!”
“好!很好!非常好!想不到太子年纪虽轻,但对冗官之害,分析的却如此透彻,看来朕将改革恩荫之事交给太子是对的!但有一点,太子需要知晓,身为人君有想法是好的,但是太子要明白,君主从来都不是处于决定的位置,而是允诺臣子的决定和问责之职!”
第(2/3)页